責任編輯:徐坤杰
陳維忠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要。在新發展格局下,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重點在于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協調聯動發展,以特色集群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增強產業鏈供給體系的韌性、安全性和創新活力,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千方百計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態勢,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在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成就世界工廠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在新發展格局下,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實現我國產業全球價值鏈的躍升,需要通過產業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優化國內價值鏈。
具體路徑是分區施策、因地制宜推進產業轉移和承接。對于東部沿海,發揮超大城市群、質量管理效率、新基礎設施等優勢,引進全球高端產業、人才、資本等要素進入中國,提升東部沿海集聚要素資源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的能力。引導東部地區具有生產或市場優勢的“頭部企業”和中小企業特色集群,通過“東部研發設計、中西部制造加工”重塑價值鏈。把研發設計和海外銷售繼續留在沿海,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并向高端邁進。把生產制造基地轉移到中西部,利用中國腹地優勢,強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綜合競爭力。對于中部地區和有條件的西部地區,充分發揮市場、勞動力、區位等優勢,積極吸引東部地區的企業和集群把生產制造基地轉移到中西部,聚合資源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鞏固“中國制造+中國配套”優勢。引導中西部地區在產業鏈上下足“繡花功夫”,引資補鏈、引資擴鏈,瞄準區域特色產業鏈上的“卡脖子”環節,專項信息收集、專題研究評估、專業對接談判、專人跟蹤落實,培養專業化市場化精細化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對于廣袤的西部地區,充分發揮能源資源優勢和生態保障功能,通過“對口幫扶”,打造綠色化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和特色產業,向全國供給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同時涵養生態。
為推動東中西部產業有序轉移,對有意向國內轉移、把項目放在中西部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一是財政政策。國家設立產業鏈供應鏈的基金平臺,對向中西部轉移的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通過財政貼息、股權投資等方式給予支持。二是金融政策。通過“投貸聯動”等方式,金融機構加大對轉移項目的信貸支持,允許地方專項債按比例作為重大產業項目的資本金。三是稅收政策。對符合轉型升級條件、有益于地方延鏈補鏈的轉移企業和項目,允許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在一定時期內返還企業。
構建集群化本土化的競爭優勢
在新發展格局下,如果說國內價值鏈在于放眼全球、立足國內大循環、依托比較優勢尋求區域發展突破的話,而鏈式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圍繞區域特色產業鏈構建集群化本土化的競爭優勢。
具體路徑是分類施策、一群一策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在電子、裝備等制造領域建設龍頭帶動型產業集群。依托產業基礎和綜合配套,大力引進龍頭企業和標志性項目,突破“卡脖子”技術,構建“整機+配套”產業鏈模式,推動上下游產業集聚,最大限度地實現本地配套,提升生產能力。在家具家居、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制造領域建設區域品牌帶動型產業集群。依托人力資源優勢,大力吸引勞動密集型消費品品牌企業抱團轉移,構建“制造業+服務業”產業鏈模式,積極發展公共技術平臺、公共物流體系和專業市場,推動同類企業同類產品集聚,打造較高知名度、美譽度的區域公共品牌。在能源原材料領域建設資源深加工型產業集群。依托重化工基礎優勢,把重化工企業作為一個車間,積極吸引眾多的、生產不同終端產品的加工商,在其周邊從事精深加工,構建“原材料+制成品”產業鏈模式,重化工企業以行業整合者推動區域由資源主導型經濟向精深加工主導型演進。在新興產業領域建平臺應用型產業集群。依托市場優勢,大力引進培育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構建“市場+基地”產業鏈模式,搭建應用示范平臺,推廣應用場景,推動高端產業、新興產業創新發展。
打破要素阻礙和促進自由流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一是人力資源升級。作為最基本、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必須堅持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供給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抓緊抓好。從國家層面為企業用人賦能、為科技人員松綁,達到“用好一個人才、搞好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的效果;以地方為主開展大規模的技能型人才、農民工培訓,把海量的人口資源轉化為強大而持久的人力資源。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從東亞國家轉型經驗看,能否解決金融支持制造業問題,是能否轉型成功的關鍵。必須健全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制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革優化金融支持創新的政策,有效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三是頭部企業培育問題。產業鏈是頭部企業塑造的,產業轉型是頭部企業帶動的。面向未來,分行業培育一批頭部企業、“隱形冠軍”,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培育企業和企業家精神,帶動產業轉型、經濟增長。
正確處理五個關系,強化中西部承接轉移和集群發展能力
正確處理正視差距和趕超發展的關系。東中西部的經濟梯度明顯。作為中西部地區,要研究規律、把握趨勢,承認差距、正視差距,虛心向高水平學習、潛心向高標準看齊,主動融入東部沿海產業鏈供應鏈,才可能在跟跑中實現并跑甚至部分領域領跑,才有可能在區域競爭中譜寫趕超跨越的新篇章。
正確處理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關系。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就是要挖掘和利用中西部地區市場、勞動力、資源等比較優勢。在新發展格局下,中西部地區只有充分發揮經濟的比較優勢,才有可能升級高級生產要素支撐的產業競爭優勢。中西部地區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按照產業鏈組織招商,避免盲目招商、惡意競爭和打亂仗,克服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久久為功打造區域特色集群,構建強大而持久的競爭優勢。
正確處理制造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系。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是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區域的創新能力取決于足夠多足夠強的企業群體,應該是先有制造能力再有創新能力。對中西部省份而言,首先要把培育壯大企業、打造產業集群放在首要位置,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以制造能力提升促進技術水平躍升。
正確處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系。作為一個大國必須要有相當數量的基礎產業、傳統產業,這些產業經過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就能產生高品質的供給。作為中西部地區,要遵循規律、科學分析,關鍵是有什么、能做什么,勞動力多就做勞動密集型的,資源富集的就做精深加工,合理選擇主導產業延鏈補鏈、集群發展。
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作為中西部地區,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關鍵之舉,對標國際標準,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構筑適應企業成長、集群壯大的產業生態,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
。ㄗ髡呦岛幽鲜∥泵貢L)
責任編輯:徐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