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琨
新近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特別強調了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并堅定承諾為此“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簡要地講,三次分配指政府對市場分配進行三個層次的矯正性再分配:一是稅收分配作為初次再分配;二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第二次再分配;三是轉移支付作為第三次再分配。這三個層次的有機結合統稱為“三次分配”,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取決于相應的制度安排?煽坑行У娜畏峙潴w制既是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也是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石。
“市場分配”指市場經濟力量驅動的要素分配,即每個人以“經濟人”身份把生產要素投入市場體系的生產、投資、工作和交易中,從中賺取與自己的要素貢獻相稱的收入和財富,比如勞動者以勞動賺取工資、資本擁有者以資本賺取利潤與利息、資產擁有者以資產出租賺取租金、企業家以企業家才能賺取超額收入。勞動、資本、資產(土地和其他資產)和企業家才能都是典型的傳統生產要素。在知識經濟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知識資本和數字資本日益成分關鍵生產要素,賺取相應的“要素分配份額”。
由于各種原因,無論在社會成員之間還是各地區之間,市場分配形成的收入與財富分配格局勢必過于懸殊。過于懸殊本身就意味著兩極分化和某種意義上的極端不公平,既損害市場經濟創造財富(做大蛋糕)的能力,也損害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無論原因為何,少數人極端富裕和許多人相對貧困并存的社會,在實質性不公平的意義上都是不可接受的,也與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訴求背道而馳。
原則上,政府可以通過最低工資法、強制企業為員工購買保險等“市場化分配措施”,對市場分配進行矯正。實踐中,這類措施在各國都很普遍,也包括中國。然而,即便完善的市場化分配措施也不充分,政府扮演“再分配者”角色因而必不可少并且至關重要。
這些不同于市場化分配的“再分配”涵蓋三個邏輯層次。首先是通過累進稅制實施的稅收再分配,旨在保證整體稅負最終主要由高收入者承擔,以及低收入者稅負顯著低于高收入者。這就是“三次分配”體系的第一個層次。其中蘊含兩個關鍵特征:一是著眼于“貨幣收入與財富”的再分配,二是普適和普惠于所有社會成員。
稅收再分配也有局限,因為稅制的累進效果很難保證。原因很多,包括稅制不健全、征管漏洞和富人逃稅空間大。另一個局限是忽視實質性“物質生活條件”的均等化調整;竟卜⻊照瞧渲械年P鍵方面。畢竟,稅收再分配無法保證低收入群體可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涉及法律與司法、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基礎公共設施和基本社會保障。舉凡被某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認同為社會成員文明生活的最低標準,從而被作為“社會人”的權益對待,就適合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予以均等化,并且無關個人與家庭的經濟條件。這就是“三次分配”中的第二次分配。
稅收再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有局限,因為沒有特別顧及“特惠者應被特惠”的文明社會生活準則。由于生老病死、自然災害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任何社會中總會有少量成員隨時面臨“掉隊”風險,即除非訴諸社會力量否則將無法達到文明生活底線標準的風險。這就需要一種精準而靈活的轉移支付體制,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由正確的人把正確的金額轉移給“掉隊者”,使其成為特惠者。這就是三次分配中的第三次分配,彌補了前兩次分配的局限:靈活性、針對性和特惠性不足。
三次分配環環相扣,每個都聯結共同富裕目標:稅收分配和轉移支付旨在促進“收入與財富”層面的共同富裕,服務均等化旨在促進物質生活條件層面的共同富裕;稅收分配和服務均等化針對所有社會成員,轉移支付針對少量“掉隊者”。
三次分配根植于基本的公平原則,著眼于控制起點的不公平、機會的不公平和結果的不公平及其負面后果,而非尋求平均主義。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義的共同富裕,而是消除不公平和保障文明生活底線標準意義上的共同富裕,無論社會成員的身份、地位、出生地和經濟狀況如何。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預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張琨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論述,對于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運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工作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把大灣區建設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可以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詳細]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潮流,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向往,F代政黨的執政能力、領導水平等,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在其領導現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上。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推動人[詳細]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廣大共產黨員要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我們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對黨忠誠與不[詳細]
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問題,也是黨性強不強問題。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做到注重實際、實事求是,需要把思想方法與黨性要求統一起來,既“身入”基層,更“心到”基層,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詳細]
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思政課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師素質,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推進思政課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詳細]
進一步深化職稱評審制度改革,打破論資排輩現象,完善學術共同體和同行評議制度,將評議主體責任制貫穿于評價體系設計中,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聚焦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成果進行科研創新。[詳細]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不斷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詳細]
在文本挖掘上,需要進一步開發更先進的技術。三是實現更復雜的大數據分析目標,F有的大數據分析主要是對數據所體現的政治現象進行描述,尚未具備解釋政治現象、發現運行規律以及進行預測的功能,這需要更進一步的技術支持和研究突破。從這個角度看,大數據的開發利用[詳細]
中國政治學界應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中國語境和實踐對治理理論進行多樣化闡述、本土化提煉,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展研究,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政治學學術支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中國大地不斷豐富發展中國政治學,構建中國特[詳細]